本报记者 范海杰
这是飞速发展的十年,小汽车走进千家万户,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;
这是时代变迁的十年,长途客运站走下历史舞台,车站曾经的繁华成为乘客脑海中的回忆——
2022年8月6日,徐州汽车客运南站终止经营,完成它的使命,退出城际客运的历史舞台。
如今,客运南站正转型成为南区客运转乘中心,作为留守参与转型的17名职工之一,原客运南站服务班班长刘玉表示:“客运南站见证了徐州交通的变化,也见证了我的职业生涯。”
与车站共同成长
曾经熙熙攘攘的徐州汽车客运南站,如今彻底归于沉寂,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区域等待改造。从办公室望向窗外,刘玉感慨地说,往事如一幕幕电影在脑海中闪现,她仿佛又看到了一辆又一辆驶进车站的长途客运汽车。
“2001年,我从扬州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毕业,被分配到汽车南站。当时南站已经建成了,还没有正式开门营业。我一到南站就参加了岗前培训,为车站正式营业做准备。那时候,一个月才360元的实习工资……”回忆起过往,刘玉打开了话匣子。
时间回溯到2001年。彼时,为了适应汽车客运飞速发展的需要,徐州决定建设汽车客运南站。车站按照国家级公路主枢纽、国家一级客运站的标准建设,位于徐州的南大门七里沟街道,毗邻淮海食品城和迎宾大道,地理位置十分优越,是一个对社会开放的公用型大型客运站。
“2001年7月,车站正式开门营业,那时候客运南站是全市最大、站内设施设备最先进、配套最齐全的长途客运站。投入使用后不久,客流量就上来了,我们经常要加班加点干。”刘玉回忆说,客运南站营运线路很快就增加到260余条,长途客车通往苏、皖、浙、闽、沪、陕等省市的70余个县(市)及广大乡村,平均日发班车次600余辆次,日发送旅客可达万余人,节假日最高峰可达5万人次。
作为与车站一同成长的“老员工”,刘玉先后在检票、车场、危险品检查站、服务台等多个岗位从事服务管理工作。她回忆说:“2003年,我充实到服务岗位上,这一干就是近20年……”
在车站见证徐州变迁
第一次来到徐州,第一次与亲人朋友分别,第一次一个人去外地……对于许多人来说,汽车客运站是他们到达徐州的第一站,也是踏上梦想旅途的始发站。
“在我印象当中,客运南站最辉煌的时候是2012年,那时候,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去往睢宁等热门的线路必排长队,我们要加班加点才能把旅客运送完。”刘玉回忆说,同样是在2012年,南站为了扩大规模、服务更多旅客,一边经营一边装修,全站工作人员也增加到了170多人。
客运南站的红火带动了周边的发展。“车站周边相继建起了大型超市、快餐厅、寄存处、旅馆等设施,为广大旅客及驾乘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。公交公司也把越来越多的公交线路向客运南站集中,不少线路的始发站和终点站都在南站,经过南站的公交线路更是多达20多条,同事们都称徐州没有从南站到不了的地方……”刘玉娓娓道来,热闹的景象犹在昨日。
在彼时的刘玉看来,车站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中转站,把外出打工的人运出去,再把返回故土的人接回来。放寒暑假的孩童、接孙辈的老人在这里团聚,赶着回家过节的农民工在这里结束一年的辛劳,更有无数心怀梦想的人们从这里驶向遥远的他乡……
发现行动不便的旅客,用轮椅帮助推一推;发现行李多的旅客,用服务车帮忙送一送;发现负气离家出走的旅客,上前帮忙劝一劝……二十年来,发生在客运南站的故事如连续剧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,很多故事刘玉已经想不起细节,但她坚信,要让每一位乘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受,“实际上我把客运站当成了第二个家,客流高峰时吃住在车站是常有的事。”刘玉笑着说。
满怀期待向未来
时代在进步,人们的出行方式在改变。近十年来,随着高铁、私家车的普及,选择长途汽车客运站出行的乘客越来越少,长途客运站也日渐式微。在刘玉的回忆中,客流高峰日人山人海、摩肩接踵的场面仿佛还在昨天。
2022年,市交通部门统筹部署,决定相继终止徐州汽车客运南站、客运西站的站务经营,将相关营运路线和业务转移至徐州汽车客运总站和客运东站。至此,营运了21年的客运南站正式走下了历史舞台。
亲眼见证客运南站发展,面对工作单位的转型,刘玉的心中感慨万千:“我始终对南站有感情,通过竞聘成为了留守南站、参与转型的员工之一,期待将来继续把南区客运转乘中心打造成为新的交通客运品牌。”
刘玉说,这些年来,她的座右铭和服务口号一直是“以奉献扬青春、与社会同进步”。此前,她践行了“以奉献扬青春”;未来,她仍将践行这句口号,坚持“与社会同进步”,“只要还有乘客需要我服务,我就会始终把帮助旅客当做快乐,用真诚与真情沟通交通人与旅客的心。”
全国技术支持热线
400-99-20095